应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南京大学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邀请,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于2023年11月24日晚在南京大学哲学系314室做了题为“从认知科学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主任顿新国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张建军教授担任讲座评论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王克喜教授和逻辑学专业及其他各院系同学共同参与此次讲座。
首先,蔡曙山教授引入认知科学的视角并简述其历史发展。(1)根据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定义——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机器智能,是机器模仿人类心智所产生的智能,我们不能仅就人工智能来说人工智能,而应该从人类心智来认识人工智能,也就是从认知科学来认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关系始终是理解人工智能的关键点。一方面,人类心智是人工智能的来源和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心智和认知基础的语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当前的人工智能新宠ChatGPT就是一款体现了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结合的语言认知软件;(2)1975年前后,认知科学在美国建立,形成由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6大学科构成的学科框架。2000年,科学家们将另一个与心智密切相关的学科——教育学纳入认知科学之中,形成“6+1”的学科框架。这些学科在认知科学框架下与认知科学交叉形成新兴学科: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智哲学、认知人类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和心智教育学。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本是认知科学题中之义,是计算机科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的产物,是人类赋予的机器智能。
第二,蔡曙山教授阐述了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GT)及其意义。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由生成语法和转换语法两部分构成。在乔姆斯基以前,经验主义语言学是从具体语句开始,分析语句的结构,找出语句的共同特征,最后总结出一个语言的语法;行为主义语言学则认为人们的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实践。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把这个过程倒了过来,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是先天的。语言是一种心智现象,这是乔姆斯基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的本质特征。因此,GT语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这是历史上首次使用数学逻辑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使20世纪的语言学从经验主义语言学进入到唯理主义语言学的发展阶段;(2)乔姆斯基的理论表明语言加工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经验主义语言学自下而上的,这样我们就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并找到了先天语言能力这把理解语言认知能力的钥匙;(3)乔姆斯基的形式化分析方法为自然语言理解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乔姆斯基建立的句法结构理论、形式方法等理论方法从一开始就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今天仍然如此。作为人工智能新宠的ChatGPT,正是根据乔姆斯基的GT语法演变而来的。
第三,蔡曙山教授介绍了“认知层级理论”及人工智能和它的确切关系。生命的进化过程,既是物种的形成及从初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达尔文进化论),又是决定物种进化的基因进化过程(基因进化论),还是心智从初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心智进化论)。在心智进化过程中,依次形成了——神经系统与脑、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层级的心智,相应地产生了五个层级的认知。其中,语言、思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心智和认知能力。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所建造的非人类的智能,它不过是对人类心智的模仿。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差别,本质在于高阶认知,在于语言认知及其基础之上的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离不开以下四点认识:(1)人工智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认知科学血脉相连,共同发展。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机科学与认知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和新领域;(2)乔姆斯基的思想理论一直引导人工智能的前进方向,ChatGPT的思想理论来源于乔姆斯基的GT语法;(3)人类心智和高阶认知,即语言心智和认知、思维心智和认知、文化心智和认知,是未来人工智能所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4)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必然是体现语言驱动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层级的人类心智和认知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将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蔡曙山教授提出并回答了“从GT到ChatGPT,人工智能走了多远?”的问题。蔡教授认为,ChatGPT的主要思想来源于乔姆斯基的GT语法,GT和ChatGPT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ChatGPT = GT + Pre-trained。ChatGPT中的“P”就是“Pre-trained”,即预训练。这个预训练,得益于70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种种学习模型、学习策略、知识理论的逐步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完善,使机器学习和知识增长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同时,蔡教授介绍了乔姆斯基对ChatGPT的几点批评:(1)毁灭人类语言。机器学习将把一种存在根本缺陷的语言和知识概念纳入我们的技术,从而降低我们的科学水平,贬低我们的道德标准;(2)降低人类智商。ChatGPT这类程序还停留在认知进化的前人类或非人类阶段。事实上,它们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智慧最为关键的能力:不仅能说出现在是什么情况,过去是什么情况,将来会是什么情况——这是描述和预测;而且还能说出情况不是什么,情况可能会是什么,情况不可能会是什么。这些都是解释的要素,是真正智慧的标志;(3)挑战人类道德。真正的人类心智还体现为能够进行道德认知的能力。然而,没有道德的考量,为软件而软件,没完没了的升级,各种商业目的的运作,绑架民众——这是今天人工智能的普遍现状。
最后,蔡曙山教授回答了“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这一问题。该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或者基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本质差异,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另一类是即使出现了全智全能的人工智能,出于道德的考虑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这两类问题是互相关联的。蔡教授从“人工智能不能产生意识和自我意识”“不能发明语言和使用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思维”“不能拥有健全心智和丰富情感,也就不可能超越人类”“不能成为生命体,也就不能完成自我进化”“人工智能不能疯狂,不能主宰人类命运”等角度做出详细说明。特别地,蔡教授认为“教育领域应该谨慎使用ChatGPT”。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思维、文化能力。这正是人类心智和认知能力得以保存、进化和发展的原因。用ChatGPT替代人类心智和认知的发展会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结果。
在评论环节,张建军教授认为本场讲座内容详细丰富,且极具启迪性。张教授指出,乔姆斯基用数学逻辑的分析方法分析自然语言的句法结构,他理论出发点是语言,运用的工具是逻辑,但最终落点却放在认知上。这恰恰体现出现代逻辑革命中从逻辑、语言到认知的转变。张教授建议应该多关注从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的人类心智进化论,也可以留意不同于乔姆斯基的其他观点,做比较研究。
在提问环节,对于问题“教育应该如何对待诸如ChatGPT之类的人工智能产品”,蔡教授认为虽然ChatGPT的价值不容否定,但需要被警惕使用。尤其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来说,不能用任何人工智能软件代替儿童的语言认知和逻辑思维的成长;对于问题“逻辑学在认知科学中如何定位”,蔡教授回答,一方面,逻辑学可以归属于“6+1”学科框架中的哲学学科,另一方面,从非学科的五层级结构看,逻辑学在思维层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对于“如何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看王阳明思想”和“人工智能的进化方式”等问题,蔡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富有批判性的思考并做出了详细解答。
文字 | 段天龙、裴新宇
图片 | 裴新宇、丁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