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刘伯明、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华、何兆清、王宪钧、陈康、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数学系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之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南大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哲学一级学科重要分支学科,2008年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1960年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学教学工作的有林仁栋、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袁永锋。亦曾聘请美国学者R. C. Koons, 澳大利亚学者G. Priest,日本学者金子守,法国学者O. Brenifier,挪威学者O. Asheim,台湾地区学者刘福增、王文方等开设长短期逻辑课程。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张力锋;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张力锋。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11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授予博士学位5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学生1人)。逻辑学专业亦接受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人员,已出站9人。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多年来,南大逻辑学科同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从事逻辑教育工作。在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全校逻辑通识课、文化素质课教学,以及多层次逻辑教育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本学科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师生的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得到海内外学界广泛好评。 

“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旨在适应当代逻辑科学发展趋势,组织校内海家兼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展开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多视角交叉互动研究,并致力于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所以南大哲学系逻辑学专业教师、博士后及哲学系其他专业部分教师为专职研究人员,以校内相关专业的部分教师以及南大逻辑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体组成兼职研究人员梯队,聘请国外及台湾地区学者为客座研究人员。张建军教授任所长,莫绍揆、郁慕镛教授曾先后任名誉所长。   

研究所设有六大主要攻关领域:1、现代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研究;2、逻辑与哲学的交叉互动研究(含逻辑哲学、辩证逻辑研究)3、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含人文社科方法论)的交叉互动研究;4、逻辑与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的交叉互动研究;5、逻辑与语言学的交叉互动研究(含非形式论证研究);6、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多层次逻辑教学现代化研究。近年又开拓出“思想分析与哲学践行”的研究方向。经过十几年发展,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富有活力的学术团队,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同学科中位居前列。   

研究所成立以来,在上述各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逻辑学科专职教师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和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1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国家社科规划办表彰1项,获“金岳霖学术奖”4项,获教育部、江苏省和中国逻辑学会优秀成果奖励15项;张建军入选中央“马工程”逻辑学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顿新国先后入选课题组主要成员,潘天群、顿新国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力锋入选江苏省“三三三工程”培养对象;张建军获南京大学“人文研究贡献奖”,顿新国、袁永锋、张力锋先后获南京大学“人文研究青年原创奖”。   

作为江苏省逻辑学会和中国逻辑学会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本所也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了各项学会服务工作。研究所主办或承办了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等许多海内外学术活动,精心组织了江苏省逻辑学会各项活动,积极组织研究所师生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为推动我国逻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