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入学年份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1 | 1985 | 吕植壮 | 发生认识论与辩证逻辑学 | 李廉、李志才 |
2 | 1986 | 董晓莹 | (出国) | —— |
3 | 1986 | 高戈 | 奇异循环中的思考——悖论及其解决方法述评 | 李志才、李廉 |
4 | 1986 | 王义 | 论黑格尔逻辑学范畴体系及其元逻辑 | 李廉、李志才 |
5 | 1986 | 武翰敏 | 多值逻辑哲学 | 李廉、李志才 |
6 | 1986 | 钟深 | 论归纳问题及其辩证理性解决 | 李志才、李廉 |
7 | 1987 | 陆伟 | 论毛泽东研究战争矛盾的逻辑方法 | 李志才 |
8 | 1987 | 苏向荣 | 从科学的逻辑史方法论看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 郁慕镛 |
9 | 1987 | 徐冬海 | 归纳逻辑与归纳哲学 | 郁慕镛 |
10 | 1987 | 彭钢 | 模态逻辑语义学和模态逻辑哲学 | 李志才 |
11 | 1988 | 汪意云 |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的现代解释 | 郁慕镛 |
12 | 1988 | 席升阳 | 黑格尔"逻辑学"的逻辑 | 李志才 |
13 | 1988 | 夏士超 | (出国) | —— |
14 | 1988 | 杨建平 | 论形式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 李志才 |
15 | 1990 | 张仲涛 | 康德的先验逻辑与逻辑实证主义 | 郁慕镛 |
16 | 1991 | 马雷 | 从联合演算的观点看传统词项逻辑 | 郁慕镛 |
17 | 1992 | 储金生 | 思维方式嬗变史 | 郁慕镛 |
18 | 1993 | 季斌 | 罗素的意义理论 | 郁慕镛、张建军 |
19 | 1993 | 李银华 |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近现代自然科学 | 郁慕镛 |
20 | 1993 | 赵珺瑛 | 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看科学方法的嬗变 | 郁慕镛 |
21 | 1994 | 刘社军 | 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研究 | 郁慕镛 |
22 | 1995 | 杜国平 |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 郁慕镛 |
23 | 1996 | 徐传宇 | 预设初探 | 张建军 |
24 | 1998 | 及乃涛 | 道义逻辑的困境与出路——两种不同类型的道义悖论及解决 | 张建军 |
25 | 1998 | 孙英 | 论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真理观 | 顾肃、张建军 |
26 | 1998 | 杨宏秀 | 解构·逻辑·理性——德里达“解构主义”辨析 | 张建军 |
27 | 1999 | 刘叶涛 | Kripke逻辑哲学思想研究 | 张建军 |
28 | 1999 | 罗龙祥 | 奎因“本体论承诺”思想研究 | 顾肃、张建军 |
29 | 1999 | 夏卫国 | 论分析哲学中的“存在”问题 | 张建军、杜国平 |
30 | 2000 | 冯艳 | “否定”是什么——对逻辑“否定”的历史考察 | 张建军、杜国平 |
31 | 2000 | 施展旦 | 波普尔划界理论研究 | 顾肃、张建军 |
32 | 2000 | 夏素敏 | 论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 张建军 |
33 | 2001 | 蔡亦骅 | 非自指悖论及相关哲学问题 | 张建军、潘天群 |
34 | 2001 | 陈晓华 | 基于汉语短语结构歧义的蒙太格型语义排歧 | 杜国平 |
35 | 2001 | 耿志红 | 基本“问题”的形式分析 | 杜国平 |
36 | 2001 | 唐允 | 《指物论》中名称理论之解析 | 杜国平 |
37 | 2001 | 张立娜 | “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从维特根斯坦到金岳霖 | 张建军 |
38 | 2002 | 刘春生 | 社会决策的逻辑悖论与阿罗不可能定理 | 潘天群 |
39 | 2002 | 刘张华 | 否定思维三律的非经典逻辑系统 | 杜国平 |
40 | 2002 | 张晓云 | 论本质主义 | 王克喜 |
41 | 2003 | 付敏 | 从悖论中拯救真理模式——从塔尔斯基到菲尔德 | 张建军 |
42 | 2003 | 傅光全 | 否定符的元理论分析 | 王克喜 |
43 | 2003 | 张旸 | 公共知识形成悖论及其消解 | 潘天群 |
44 | 2003 | 周龙生 | 弗协调认知的逻辑研究 | 杜国平 |
45 | 2004 | 傅庆芳 | “选择任务实验”涉及的推理问题 | 杜国平 |
46 | 2004 | 刘伟 | 模糊悖论和语义悖论的统一性研究 | 张建军 |
47 | 2004 | 马广杰 | 语境和认知视角下的关联理论之隐涵探析 | 王克喜 |
48 | 2004 | 马洪建 | 三值模态逻辑及其在认知逻辑中的应用研究 | 潘天群 |
49 | 2004 | 赵伟莉 | 对矛盾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可拓策略的逻辑证明 | 杜国平 |
50 | 2004 | 周海燕 | 王充《论衡》论证思想分析 | 王克喜 |
51 | 2005 | 付玉成 | 剻因悖论思想研究 | 张建军 |
52 | 2005 | 沈洁 | 认知模态逻辑系统比较分析 | 杜国平 |
53 | 2005 | 吴瑶 | 奥曼定理与意见一致性问题研究 | 潘天群 |
54 | 2005 | 郑旭 | 从逻辑视野看训诂方法论研究 | 王克喜 |
55 | 2006 | 范蓓蓓 | 连珠体探析 | 王克喜 |
56 | 2006 | 李娜 | 模态哲思逻辑研究 | 杜国平 |
57 | 2006 | 王洪光 | Tarski真理理论的哲学特质 | 杜国平 |
58 | 2006 | 徐良 | 奥卡姆指代与真值条件理论研究 | 杜国平 |
59 | 2006 | 闫春晖 | 博弈求解算法的动态认知刻画 | 潘天群 |
60 | 2006 | 张柏利 | 塞尔的言语行动意向性意义理论 | 王克喜 |
61 | 2007 | 韩飞 | 决策逻辑视野下的《孙子兵法》研究 | 潘天群 |
62 | 2007 | 潘一平 | 语境赋值计算与语义排歧 | 王克喜 |
63 | 2007 | 钱波 | 一个步进逻辑系统及其应用 | 杜国平 |
64 | 2007 | 余林 | 隐喻语句的意义与真值探析 | 王克喜 |
65 | 2007 | 周艳 | 可接受逻辑初探 | 杜国平 |
66 | 2008 | 陈吉胜 | (硕博连读) | 张建军 |
67 | 2008 | 顾韦华 | 模态命题逻辑系统K的一种机器证明算法及其实现 | 杜国平 |
68 | 2008 | 何雄就 | “偶然”逻辑特性的研究 | 杜国平 |
69 | 2008 | 夏鹏鹏 | 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 | 王克喜 |
70 | 2008 | 王宏光 | 《淮南子》逻辑思想探赜 | 王克喜 |
71 | 2008 | 赵贤 | 以桥公理为特征的多模态逻辑系统研究 | 潘天群 |
72 | 2009 | 郭云飞 | 摩尔悖论探析 | 顿新国 |
73 | 2009 | 南亚伶 | 《吕氏春秋》逻辑思想探析 | 王克喜 |
74 | 2009 | 王彩玲 | 存在悖论及其解决方案探析 | 杜国平 |
75 | 2009 | 吴齐兴 | 西方谬误研究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 杜国平 |
76 | 2009 | 叶天 | 梁启超比较逻辑思想探赜 | 顿新国 |
77 | 2010 | 陈婷 | 章太炎与梁启超的逻辑思想及其比较研究 | 王克喜 |
78 | 2010 | 侯旎 | (硕博连读) | 顿新国 |
79 | 2010 | 胡中俊 | 罗素的否定性事实思想研究 | 潘天群 |
80 | 2010 | 李巍 | 从《逻辑指要》看章士钊的逻辑思想 | 王克喜 |
81 | 2010 | 刘华宇 | McKinney公理及其相关系统研究 | 潘天群 |
82 | 2010 | 赵楠楠 | 休谟的概然性思想探析 | 顿新国 |
83 | 2010 | Mitchell Lazerus(李东,美国留学生) | 蕴涵怪论与归纳问题:一个基于演绎与归纳统一的新逻辑模式 | 张建军 |
84 | 2011 | 陈佳(女) | 休谟的因果思想探析 | 顿新国 |
85 | 2011 | 华廷 | 中国逻辑传统视域下的“李约瑟难题” | 王克喜 |
86 | 2011 | 宋传新 | 非偶然逻辑研究 | 潘天群 |
87 | 2011 | 邹小东 | Adams直陈条件句逻辑理论研究 | 顿新国 |
88 | 2012 | 陈智 | 崔清田逻辑思想研究 | 王克喜 |
89 | 2012 | 耿琳琳 | 斯多亚学派灵魂治疗思想探析 | 潘天群 |
90 | 2012 | 张淑慧 | 辩护逻辑研究 | 顿新国 |
91 | 2013 | 蔡文希 | 拉姆塞真理论研究 | 顿新国 |
92 | 2013 | 梁斌 | 朱熹的逻辑思想探析 | 王克喜 |
93 | 2013 | 吴玥 | 莱拉溯因研究探析 | 顿新国 |
94 | 2013 | 杨洋 | “普莱尔—阿斯海姆问题”探析 | 张建军 |
95 | 2013 | 张艳芹 | 基于逻辑的治疗理论研究 | 潘天群 |
96 | 2014 | 陈佳(男) | 基于邻域语义的对立逻辑研究 | 潘天群 |
97 | 2014 | 李段霞 | 试论虞愚的因明研究 | 王克喜 |
98 | 2014 | 徐娟娟 | 旧证据问题探究 | 顿新国 |
99 | 2014 | 严琳 | 彩票悖论研究 | 顿新国 |
100 | 2014 | 张顺 | 形式蕴涵思想探究 | 张建军 |
101 | 2015 | 尹智鹤 | 亚里士多德主义“关系知识论”视角下的盖梯尔问题研究 | 张建军 |
102 | 2015 | 郑梅洁 | 知识辩护的证据主义路径研究 | 顿新国 |
103 | 2015 | 王彦杰 | 亚布罗可设想性思想研究 | 张力锋 |
104 | 2015 | 付梦婕 | 汪奠基的逻辑思想研究 | 王克喜 |
105 | 2015 | 朱自展 | 无差别原则悖论探究 | 潘天群 |
106 | 2016 | 刘淘宁 | Gettier悖论、辩护度与知识层级 | 张力锋 |
107 | 2016 | 水源 | 直言命题推理中的存在预设问题研究 | 张建军 |
108 | 2016 | 王思勉 | 论先秦名辩思想中的定义问题 | 王克喜 |
109 | 2016 | 伍岳轩 | 弗完全真理论研究:从克里普克到菲尔德 | 张力锋 |
110 | 2016 | 章圳 | 因果力模型研究 | 顿新国 |
111 | 2017 | 郝建宇 | 论矛盾律的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金岳霖、胡塞尔矛盾律思想研究 | 张力锋 |
112 | 2017 | 吉磊 | 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因果理论研究 | 顿新国 |
113 | 2017 | 彭丽曼 | 条件概率逻辑的认知扩充研究 | 张建军 |
114 | 2017 | 赵振鹏 | 《墨经》中的“类”思想研究 | 王克喜 |
115 | 2018 | 丁悦 | 应用逻辑视域下的“双加工”理论研究 | 张建军 |
116 | 2018 | 段天龙 | 定性确证理论研究 | 顿新国 |
117 | 2018 | 高仁刚 | 直接指称理论面临的空名问题研究 | 张力锋 |
118 | 2018 | 葛俊成 | 范·因瓦根的温和模态怀疑论探析 | 王克喜 |
119 | 2018 | 苗犟 | 因果理论中的先占疑难研究 | 顿新国 |
120 | 2018 | 沈彩虹 | 基于策略操控的语用论辩理论研究 | 王克喜 |
121 | 2018 | 薛飞 | EPR悖论与量子逻辑研究 | 张建军 |
122 | 2018 | 张玉玲 | 卡普兰直接指称理论研究 | 张力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