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最大门户网站“长城网”的“面对面”栏目,最近做“我的青春故事”系列访谈。以下是
主持人:首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刘叶涛:我是刘叶涛,河北沧州肃宁县人,1977年生。1995年到1999年就读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哲学本科专业;1999年到2002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
主持人:做哲学研究为什么要学逻辑?
刘叶涛:逻辑既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必备工具,又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素材。在我看来,哲学研究必须是一种论证性的活动,论证性至少是哲学研究的本性之一。从逻辑的观点看,一个论证的合理性或可靠性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论证的出发点,也就是论据(前提)的真实性或可靠性,二是论证方式的有效性。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而逻辑学就是要为论证方式与方法的有效与否提供标准和依据。如果一个哲学论证本身就是违背逻辑法则的,它就会自动失去意义,所得任何结论都不足为凭;只有在满足逻辑之要求的基础上展开前提性的反思和批判,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哲学研究。从这个角度看,逻辑完全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一种分析性的方式或风格。
刘叶涛:逻辑学自亚里士多德系统创立以来,经两千多年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学科。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不断为哲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工具、手段,同时也不断为哲学研究扩展新的研究视域,提供新的研究素材。逻辑哲学便是逻辑学与哲学互动为用的具体表现。逻辑学与逻辑哲学的互动发展,是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学科演进的重要现象:在某些逻辑哲学思想启发下建立的一系列新的现代逻辑系统,同时又为逻辑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视域与新问题,推动其迈向新的阶段。
主持人:一些观点认为,只有做像分析哲学这样逻辑色彩比较浓的领域才需要学习逻辑,您认为呢?
刘叶涛:举一个例子来说,罗素是世所公认的最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之一,他的“摹状词理论”就是现代逻辑应用于哲学研究的具体体现,但该理论被视作“哲学分析”的典范,而非仅仅是“分析哲学”的典范。我认为,所有哲学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论证性活动,必须要有论证性,在从事哲学论证时,自然要追求既有可靠的前提又有合乎逻辑的论证过程和方式,但前者往往并不容易获得,那么此时,至少要保证论证主体从确信为真的前提“论证得出”某种结论,即由已有的前提逻辑地推出结论,确保能够自圆其说。我认为,对于任何哲学类型来说,这都应该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主持人:中国哲学重体悟,这种传统对逻辑教学的开展有一定影响,您怎么看?
刘叶涛:逻辑教学所教授的是一套分析方法,是一套运用语言把问题条分缕析地讲清楚的方法和过程,追求概念的澄清、层次的辨明、矛盾的清理以及求证的严格。这些与体悟的思维方式是有重大差别的。应该说,中国哲学重体悟所长期塑造形成的思维传统,对于逻辑教学的开展会构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些也并非不能克服。毕竟逻辑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物,按照
主持人:对于该学传统逻辑还是现代逻辑,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您的观点是?
刘叶涛:这的确是国内逻辑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应该说,这种争议客观上正使得逻辑学界内外对于逻辑的功用与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美国哲学学会制定的哲学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主修哲学的学生可以学两种逻辑课程,一是符号逻辑,另一是批判性思维;如果一名学生主修哲学但以后并不打算以哲学为职业,则选修批判性思维足矣。这是值得借鉴的。我认为,应该在坚持亚里士多德“大逻辑”传统和观念的基础上,树立现代逻辑意识,在逻辑教学上侧重不同的重点。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逻辑观念上做出变革,抛弃某些旧有观念,如逻辑学只关心具有保真性的推理形式,只追求形式技术上的可靠和完全,而不管其日常直观背景,等等;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在专科院校可以只侧重讲授传统的形式逻辑,在普通院校开设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在重点院校则要侧重讲授现代逻辑的内容。但是,无论做何种侧重,
主持人:那逻辑对于哲学的作用是工具式的还是思维式的?
刘叶涛:逻辑既是哲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也能为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与分析风格,即力求做到概念澄清、层次分明、说理明晰、求证严格。这些绝不应该只是成为分析哲学的追求,而是应该成为任何类型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主持人:现代逻辑课程,它与哲学的关系和作用是什么?
刘叶涛:现代逻辑达到了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极致,使得逻辑学得以在现代哲学中得到较之传统逻辑更有成效的应用。摹状词理论是现代逻辑对于哲学研究的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现代逻辑中的一系列扩充与异释系统,也是应一系列基本哲学范畴或基本哲学问题之辨明的需要而创生的,如真势模态逻辑对于“必然”、“可能”的形式刻画,认知逻辑对于“知道”、“相信”等认知范畴的刻画,克里普克关于名称意义的因果-历史理论是现代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运用于哲学研究而获得的重要成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埃尔斯特将现代模态逻辑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对“政治可能性”进行了逻辑分析,如此等等。而且事实上,当代许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接受过高阶的现代逻辑训练。由这些已足见现代逻辑课程对于哲学的功能和价值,因而加强现代逻辑学习对于哲学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主持人:现代逻辑和传统逻辑有什么区别?
刘叶涛:现代逻辑和传统逻辑并不是两门不同的学科,而是同一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概括地说,现代逻辑是传统逻辑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一种方法上的革命。传统逻辑使用的是“半人工半自然”的语言,而现代逻辑所使用的则是纯人工(符号)语言,建立了形式系统,达到了形式化和系统的极致,其对于人的认知形式与结构的刻画能力大大超出了传统逻辑。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现代逻辑更“高级”,因为这两者的基本诉求是完全相同的,即为人类思维提供区分有效论证与无效论证的标准和依据,为保证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提供根据。
主持人:您认为哲学系本科生应该学普通逻辑课还是现代逻辑的课程?
刘叶涛:前述美国哲学学会制定的哲学教育大纲可资借鉴。我认为,无论讲授哪门课程,都应立足于对形式逻辑的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之应有关系的正确把握,都不应该只局限于逻辑技术的教授,而是在教授逻辑技术与方法的同时,树立学生的现代逻辑意识,教授给学生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逻辑学的整体发展形象,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理性精神,还应该自觉去引导学生思考和领会逻辑学的广义社会文化功能。
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刘叶涛: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在“科技领域国际标准命名法”中位列一级学科之首,同时是西方发达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所谓“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逻辑科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内对逻辑的重要性的认识与此还有很大差距。受此影响,逻辑学还只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部分文科生的必修课,未接受基本逻辑训练的学生则大有人在,一些在国外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学习过的逻辑知识,我们的大学生中间却所知很少。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而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还远未认识到逻辑的作用和价值。这种大环境上存在的困境,势必影响逻辑教学的效果。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创造有利于逻辑发展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气氛。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逻辑因素的匮乏,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使全社会逐步形成对于逻辑的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事实上,普通人对于逻辑是有非常切实的需求的,无论是作为说话、写文章的工具,作为管理决策、公关谈判、刑事侦查等专业领域的工具,还是作为深入开展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等等的工具,逻辑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仅局限于逻辑的这些“器用”层面的价值还远远不够,还应系统把握逻辑作为基础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内在机理,深入开展逻辑的社会学与文化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逻辑时空”丛书中的《逻辑的社会功能》一书就是这一方面的可贵探索,非常值得阅读。
主持人:在您获得的这些荣誉中,您最看重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刘叶涛:2010年,我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2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是我省本届两名获奖者之一。我想这是对我近年来逻辑教学与研究成绩的一种肯定,当然更是一种鞭策。自1999年进入南京大学跟随恩
主持人:您参与了许多科研项目的,您现在从事什么新的科研项目吗?
刘叶涛:2011年我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获批,将于本年度完成,该课题是对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互动发展的一个侧面的系统展示。
主持人:刘叶涛为我们讲了很多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我们也祝愿他能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获得更高的荣誉。感谢刘叶涛做客《面对面》,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